首先,要相信自己,要相信自己的商業模式是正確的。是能走出來的,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,你根本沒有機會去說服站在桌子另外一面的投資人。
第二個,你要做世界上可能的每一分努力。你知道在你桌子的另一邊人只有3%的機會投你,但你要當成“100%有機會他投我”的心態來說服對方,但是你的每一分努力是不能放棄的。
投資這個行業有一點非常重要,叫做合伙人文化。在那個投資決策里面,是沒有boss的,也不應該有boss,不管他是合伙人還是他剛加入紅杉一周的經理,他們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,都可以同時被challenge,只有這樣一種文化才能在一個基金里面,做出最好的決策。
15年前紅杉中國剛開始的時候,我們只有兩三位合伙人,團隊成員也只有十幾個。那個時候強調兩點:第一個是專業化;第二個是給創業者賦能。當時主要聚焦在風險投資領域。
15年間,我們演變了很多。首先從投資階段來講,是一個全站式的投資。我們有種子基金,有風投基金,有成長期投資,有并購投資,一直到一級半、二級市場。全站式打法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協同效應。
最早的時候,我們十幾個成員,一半以上是投資團隊。現在我們有將近兩百個員工,大部分屬于職能部門,就是給被投企業提供賦能的團隊,從人力資源、IT到媒體公關等等。你如果沒有這樣一些職能部門,所謂的賦能就流于空談。你只有真正地投入,才能給被投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。
拿什么來比喻我們整個團隊的協同模式呢?我感覺就像是一個交響樂團,需要各個樂器演奏者的完美配合。
能夠讓團隊協同起來真正成為One Team,這是致勝之道。
當年在做思科、甲骨文、谷歌的時候,感覺我們可能已經到了最好的頂峰了,那么我認為,這個時候才是對“最好的投資是下一個投資”的最好詮釋。任何一個成績,可能你需要慶祝一下,但很快你就會進入下一個挑戰。
只有做到最好,你才有機會跟最好的創業者同伴而行,那么你在一路上看到的,是別人沒有看到店的商業風景。
|